为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的决策部署,深入挖掘、展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成果,加快人工智能赋能广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近日,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了2025年第二批广西“人工智能+制造”产品、垂直领域模型和典型案例,我院牵头及参与的两个项目成功入选。项目涵盖建筑智能检测、行业大模型两大领域,彰显我院在“AI+产业”融合中的科技引领力。
广西既有建筑智能安全评估平台
本项目入选2025年第二批广西“人工智能+制造”产品。
广西建科院住建智能检测分析系统
项目功能
该系统集成建筑外围护安全检测与评估的全流程管理,主要系统功能包括:建筑外围护图像获取及标准化预处理;利用先进的AI算法,自动识别和定位建筑外墙的各种病害(如裂缝、空鼓、渗水等);对建筑信息、检测数据、评估结果等海量数据进行系统化管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通过图表、三维模型等方式将数据可视化;提供标准化的接口,支持与无人机、传感器等检测设备的对接,以及与其他管理系统的数据交换。
项目优势
算法研发紧跟技术前沿,在模型架构上基于DETR (Detection Transformer) 及等最先进的目标检测框架,通过引入注意力机制,检测框架能够更好地理解图像的全局上下文信息,对于识别形态各异、背景复杂的建筑外围护病害具有天然优势,显著提升了检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实现对建筑外立面各类病害(如裂缝、空鼓、渗水、污渍、饰面脱落等)的高精度、高效率自动化识别。
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较于传统依赖人工“蜘蛛人”或搭建脚手架的检测方式,利用无人机搭载AI视觉算法进行自动化巡检,可将单栋建筑的检测周期从数天缩短至数小时,效率提升预计可达80%以上。显著降低人工成本、高空作业风险成本以及脚手架搭设与租赁费用,综合检测成本预计可降低50%-70%。自动化数据处理和报告生成,进一步缩短了从检测到获得评估结果的时间,加速了决策流程。
通过高频次、高精度的自动化检测,能及时发现建筑外墙瓷砖空鼓、构件松动、裂缝扩展等安全隐患,有效预防高空坠物等安全事故的发生,为老旧小区改造、历史建筑保护等提供重要的安全评估依据,提升城市整体安全韧性。同时也为城市管理部门提供了实时、准确、全面的建筑外围护安全状况数据,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与智慧化升级。
多模态建筑行业大模型
本项目入选2025年第二批广西“人工智能+制造”垂直领域模型。
本模型旨在构建一个能够深度理解和融合建筑行业各类数据的统一智能基础模型,为建筑设计、施工、运维、管理乃至行业标准制定等全生命周期的建筑行业“大脑”。该模型的核心是其多模态处理能力,能够同时理解和关联来自不同来源和格式的数据,包括视觉数据:无人机航拍照片、地面拍摄图像、红外热成像图、卫星遥感图像等;空间几何数据:激光点云扫描数据、BIM(建筑信息模型)、CAD图纸、传统测绘数据、三维网格模型等;文本数据:建筑行业标准规范、法律法规、设计说明书、施工方案、竣工图纸说明、技术报告、研究论文、招投标文档、历史文献等;通过MBILM,能实现建筑信息的全面感知、深度认知和智能生成,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提升效率、保障安全、促进创新,并助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应用场景与内容
社会效益
多模态建筑行业大模型 (MBILM) 的实现,将不仅仅是工具层面的革新,更是一次建筑行业认知范式和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它有望在经济上实现降本增效、模式创新,在社会层面提升安全、保护文化、促进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其综合效益巨大,将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此次二大项目入选,是对我院“AI+产业”融合创新能力的充分肯定。未来,我们将持续深耕智能建造与数字技术,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广西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图文:余 典
编辑:黄 臻
一审:卢凌寰
二审:黎庆炎
三审:许维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