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宁园博园 感受无处不在的绿色生态设计理念

18-12-05  【字体:  】【颜色: 绿  】 

生态园博 文化盛宴

——写在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开幕之际(上篇)

走进南宁园博园 感受无处不在的绿色生态设计理念

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开幕在即,目前园区已基本完成各项建设,正在进行最后的亮化调试阶段。记者 周军 摄

矿坑也能美出新高度

“城市双修”显特色

11月18日,2.51万市民同游南宁园博园,参与大客流试运行压力测试。

“矿坑七彩”景区游人如织,游客郑小姐对落霞池赞不绝口:“想不到矿坑也能美出新高度。”

南宁园博园建设之初,山中分布着不少露天采石场遗留下的废弃矿坑。通过深化生态修复,园内7处废弃的采石场变废为宝,覆盖绿景,形成国内独具特色的矿坑采石场生态修复示范园,体现了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城市双修”理念。

若细心观察便可发现,“城市双修”理念融汇于整座园博园建设中。

为体现八桂大地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南宁园博园巧用生态修复手法打造景观,依托18座山体,设置“邕、龙、翠”三大山岭景观脉系,打造“三湖六桥十八岭”的宏大布局:生态园林城市、生态社区展园和展馆,用自然实景讲述了生态建园理念;四季花谷区、广西植物展示区、湿地花园及东盟植物园,用多彩美景展现了生态设计理念;园区厕所及垃圾分类处理被专家评为生态建设典范项目,发挥了良好的生态文明示范作用。

“绿城南宁又添一张靓丽名片。”该市林业和园林局局长蓝岚说,园博园开放后,将为这座享有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中国绿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的城市再添光彩。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壮乡文化”放异彩

行走在广西园内,壮锦、铜鼓、绣球、干栏式建筑等壮乡元素扑面而来,让人应接不暇。

作为本届园博会的东道主展园,广西园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兆祯和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何昉共同主持设计,通过“石之境、溪之境、树之境、那之境、天之境”五境塑造“八桂天境”,民俗风情与山水文化交融,描绘出一幅八桂壮乡活力迸发、充满希望的动人图景。

“南宁作为多民族聚集的壮乡首府,民族文化绚丽多姿、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以第十二届园博会为载体,我们融合本土建筑、民族符号、民俗活动、遗址展示等多种方式,打造一场‘文化盛宴’。”第十二届园博会筹办工作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最值得一提的是独具广西特色的“那文化”元素在园区设计中有所体现和展示。在田园风光区,稻田肌理得以保留。在遗址区,顶蛳山遗址公园对稻作文化的起源进行模拟和展示,重现百越先民生活场景。在展园区,滨水画廊中阡陌花田的设计,将自然的稻田肌理提升为色彩斑斓的花田,为游客提供游览和摄影的场所。

广西园之外,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等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被巧妙融入“八十展园八大景”“一阁四馆两中心”。中国-东盟友谊馆以广西风雨桥为原型设计,清泉阁融入了广西侗族鼓楼密檐等元素,宜居·城市馆提取广西传统建筑“聚落”“山地”特征建设。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本届园博园通过园林建筑搭建了壮乡文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筑文化对话交流的平台。

在80个展园中,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民俗民风和独特创意汇聚一园,争奇斗艳。游客既能看到内蒙古大草原、杭州万松书院等文化地标,又能体验东盟园、丝路园的异域风情。


 

18座山岭绵延起伏,山、水、林、泉、湖浑然天成。

80个国外城市园林,散发着各自文化特色,同园比美。

2016年,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落户壮乡首府南宁,选址顶蛳山片区。两年多来,一场织补大地、“城市双修”的生态建设实践在此铺开。

随着南宁园博园全面建成,绿色生态引领、多元文化交融的国际园林盛会即将呈现在世界面前。开园前夕,本报记者走进南宁园博园,感受无处不在的绿色生态设计理念,体味包含壮乡风情在内的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

不推山不填湖不砍树

海绵园区“会呼吸”

12月1日,阵雨时停时歇,南宁园博园内,雨水顺着透水砖渗入地下,通过雨水采集系统,达到“小雨不湿鞋,中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效果。位于园区另一侧的“芦草叠塘”景区,由19个鱼塘改造而成的湿地与400多种植物形成截污保水的生态美景。北部的玲珑湖,可为城市行洪调蓄。

“南宁园博园如同一块巨大的海绵,是海绵城市建设成果的展示基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师张景华介绍,本着“不推山,不填湖,不砍树”的建设理念,坚持“因地制宜,保护优先”的基本原则,最大限度保留丘陵、河流、水塘等地貌及文保遗址,保护原有山水植被,园内43.2%的自然风貌在规划中予以保留。

同时,通过园林造型的巧妙布局,将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理念融入园林建设和花木种植之中。

2015年4月,南宁被列入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按照“治水、建城、为民”的理念,经过3年打造,“海绵效应”不断凸显,成为一座“会呼吸的城市”。南宁园博园博采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打造“会呼吸”的海绵园区。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作者:文彩云 杨 波 】

站内搜索
 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版权所有 桂ICP备11007628号-3

地址:广西南宁市北大南路17号  邮编:530011  电话:0771-3156631(生产经营部)     0771-3153601(院办公室)